袁了凡的故事
开卷有益 | 2010-07-17
明朝有一个叫袁了凡的人,曾经一生都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准准确确。
袁了凡是江苏省吴江县人,童年丧父,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便命他弃学从医,以便赚钱养活生命,也可以救济别人。有一次他去慈云寺,碰到了一位老人,相貌非凡,一脸长须,看起来飘然若仙风道骨,自称姓孔,是云南人,曾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的真传。那老人对他说:你是官场中的人,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,进学宫了,何不读书?袁了凡就把母亲叫他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。老人将袁了凡注定的皇极数传给了他。于是袁了凡便把孔先生请回家,并将情形告诉母亲。母亲说: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,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,试试看灵不灵。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,虽然是很小的事情,但是都非常的灵验。孔先生又给袁了凡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,他说:哪一年考取第几名,哪一年应当补廪生,哪一年应当做贡生,等到贡生出贡后,在某一年出任某省的一个知县,在做知县的任上三年半后,便该辞职回家乡。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寿终正寝,可惜命中无子。袁了凡把孔先生的话一一记录下来,就这样又开始继续读书了。从此以后,凡是碰到考试,所考名次先后,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。有一次,按照孔先生推算的做廪生所应领的米,应该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。但领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,学台屠宗师就批准他补了贡生。袁了凡私下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是否有些不灵了。后来这事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,不准他补贡生。直到丁卯年,才准许他补了贡生,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,恰好补足,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。袁了凡因为受到了这番波折,就更相信: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,都是命中注定。所以把一切都看淡,不去追求了。
当他选了贡生,按照规定,要到南京的国家大学读书,在进国家大学以前,他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。在云谷禅师的禅房里,云谷惊诧地问他:自从你进来后,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,这是什么缘故呢?袁了凡老实告诉他: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,凡事都有定数,无法改变。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;所以就老实不想,心无妄念。云谷禅师笑道: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,谁知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。袁了凡问其故,云谷禅师说:一个平常人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,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;若是一个极善的人,数就拘他不住了。《易》开章第一义,便说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,所以命数是可以自己改变的,所以佛家让人识透极善极恶之理,命由自造, 福由己求;造恶就自然折福; 修善就自然得福。 一番话点醒梦中人,袁了凡开始了改变自已命运的道路。
从此以后,袁了凡就整天小心谨慎,虽然是在暗室无人的地方,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。从见了云谷禅师的第二年,到礼部去考科举。孔先生算的命,应该考第三名,哪知道忽然考了第一名,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。孔先生没算出袁了凡会考中举人,但秋天乡试,他竟然考中了举人,这些原来都不是他命里注定的。 接着,他先发愿要做三千件善事,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,结果夫人生了个儿子,取名天启。他夫人不会写字,每做一件善事,都用鹅毛管,印一个红圈在日历上,或是送食物给穷人, 或买活的东西放生,都要记圈; 有时一天多到十几个红圈。到了丙戌年,居然又中了进士,吏部就补了袁了凡宝坻县知县的缺,他又发了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。
做宝坻县的知县时,他准备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册子,这本小册子,袁了凡叫它作治心篇。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,因此叫“治心”。每天早晨起来,坐堂审案的时候,叫家里人拿这本治心篇放在办公桌上。每天所做的善事恶事,虽然极小,也一定要记在治心篇上。夫人见他忙于公务所做的善事不多,常常皱着眉头说:我从前在家,帮你做善事,所以你所许下三千件善事的心愿能够做完。现在你许了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,而在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,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完?在夫人说过这番话之后,袁了凡晚上睡觉在梦中看到一位天神,他就将一万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缘故告诉了天神,天神说:只是你当知县减钱粮这件事,你的一万件善事,已经足够抵充圆满了。原来宝坻县的田,每亩本来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,袁了凡觉得百姓钱出得太多,生活太苦,所以就把全县的田清理一遍;每亩田应缴的钱粮,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。就这样,袁了凡一生不断地做善事,孔先生算他到五十岁时应该寿终正寝,但他到六十九岁身体还好好的很健康,并且把自已身体力行改变命运的事,写成了一本小册子《了凡四训》,传给他的儿子天启和后人。
袁了凡更改自己命运的事的确是应该使人深思的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,都是以善恶有报为基点而展开的,历史上数不清的古人典籍大都记载和阐述着这样的道理,袁了凡只是其中的一位。善恶有报的理念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