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救人的人就做菩萨

与佛陀谈心 | 开卷有益 | 2010-01-03

能救人的人就做菩萨。把握一日的付出,即是一日的菩萨。

佛曰:"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。" 浮屠即佛塔,造塔的功德很大,但为死去的人造塔不如"救人一命"的功德更大。佛陀鼓励人们,要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。

《正法念经》上说:"造一所寺,不如救一人命。"证严法师说:" 能救人的人就做菩萨。把握一日的付出,即是一日的菩萨。" 积功德莫过于救人,当一个人遇到生命危险,或者心性迷失走向不归路时,我们要出手相救。

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,在摩揭陀国一片林子中,见一小和尚在念经,不少地方都念错了,他就走上前指正。小和尚冷笑道:"你是不是老糊涂了这是我师傅正当年亲口所教,决不会有错。"阿难受此刺激,决计离开摩揭陀国,去毗舍离城。

正在渡恒河时,摩揭陀国国王率数千兵马急速赶到,要请阿难回去。毗舍离国王听说阿难前来,十分高兴,又听说摩揭陀国国王带兵来追,便也带来大队人马,准备把阿难抢回去。摩揭陀国军队驻扎在南岸,毗舍离国军队驻扎在北岸,两军相对,杀气腾腾。

阿难恐怕一场残杀因自己而起,便从舟中腾空而起,化为火球寂灭。尸骨一分两半,一堕南岸,一堕北岸。于是二王各得一份,举军恸哭,不再相争,各还本国,建塔供奉。

佛家有语云:我不下地狱,谁下地狱!为了平息一场残杀,阿难不惜自焚,最终分身二国,一半堕南岸,一半堕北岸,这与当年释尊割肉喂鹰一脉相承。阿难的死平息了一场战争,而且使战争的双方能从中感悟到佛家慈悲的精神,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。

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荣西禅师面前,向他哭诉:"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,上有老人需要供奉,下有孩童需要照顾,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。师父慈悲,救救我们吧,我们一家人将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。"

荣西禅师面露难色,虽然他想救这家人,可是连年大旱,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,让他如何救这可怜的穷苦人呢?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。突然,他看到了身旁镀了金的佛像。思索片刻后,他便毫不犹豫地攀到佛像上,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,用布包好,然后交给乞丐,说道:"这些金子,你拿去卖掉,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!"

荣西禅师的弟子忍不住说:"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,师父怎可拿去送人!这不是冒犯佛祖吗?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?"

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:"你说得对,可是我佛慈悲,他肯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,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!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!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,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,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。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,只要能够拯救众生,那我赴汤蹈火,也在所不辞!"

做善事、有慈悲心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,而应该付诸于行动。信念应该体现在行动上,而不必拘泥在表面形式上。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地表现出对某种信念的坚持而忽略了信念的本质,那么对于这种信念的坚持也无非是种虚伪的表现。

曾经看到一篇新闻:一名10岁左右的女孩儿玩耍时掉入深水中。河岸边有二三十名路人围观,只有两名男子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,女孩儿最终得救了。这两名救人者事后悄然离去。一个星期后,有人证实,见义勇为的这两个人其实是小偷。

很多人在围观居然没人下河去救人,但是下河救人的居然是我们大家平时都嗤之以鼻的小偷。两个小偷救人后逃也似的离开,竟然是因为知道旁边有很多人知道他们是小偷,怕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。做小偷可能有他们的原因和理由,但救人不需要理由。做小偷是可耻的,但不救人的人无论怎样高贵都是更可耻的。

冷漠和袖手旁观并不违法,但就良心而言,不愿伸出援助之手,即使不违法,也是不可原谅的。法律虽然没有要求我们去爱别人,但不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爱是不合情理的。一个人心中冷漠无情,没有了人性,这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?


微信视频号:清轻我唱 | contact@abcxyz12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