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
与佛陀谈心 | 开卷有益 | 2010-04-08
当你知道迷惑时,并不可怜;当你不知道迷惑时,才是最可怜的。
生命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让我们迷惑,从而迷失了方向。聪明者会在自己还没有迷失之前就已识破,故而不迷。但也有人连一些最简单的歧路也不能看出,沉溺其中,往而不返。
佛说:"当你知道迷惑时,并不可怜;当你不知道迷惑时,才是最可怜的。"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由于业障的迷惑,所以不见佛性。对人而言,如果你能把最会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的话,那么世上能让你迷惑的事情就很鲜有了,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处处清醒。
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,20余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。由于一直未能明心,深怕信施难消,于是想出山寻师访道,以明生死大事。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,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。
母女二人回家后,马上着手剪裁缝制,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。做完再包了四锭马蹄银,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。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,准备明日动身下山,这一夜他仍旧坐禅养息。
半夜时分,有一青衣童子,手执一旗,后随数人鼓吹而来,扛一朵很大的莲花,到禅师面前。童子说:"请禅师上莲花台!" 禅师心中暗想:我修禅定功夫,未修净土法门,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,此境亦不可得,恐是魔境。无果禅师就不理他,童子又再三地劝请,说不要错过,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。不久,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。
第二天一早,禅师正要动身时,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,问无果禅师道:"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,马夫用刀破开,见此引磬,知是禅师之物,特意送回,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"
无果禅师听后,汗流浃背,于是作了一首诗偈:"一袭衲衣一张皮,四锭元宝四个蹄;若非老僧定力深,几与汝家作马儿。"然后,又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,一别而去!
无果禅师的事告诉人们,与外要不染色声等,与内要不起妄念心。世间最让人迷惑,也是最让人难以割舍的,无非是名与利、得和失,还有爱或恨。世间人被太多的物质利益 所迷惑,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向,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。
小说《官场现形记》中描写一个做官的人做上了瘾,临死时躺在家里床上,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,这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意念:还在做官,还要过官瘾。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,拿出旧名,一个副官念道:"某某大员驾到。"另一个副官念道:"老爷欠安,挡驾!"的确有许多像《官场现形记》中描写的这一类的人,做成了官迷。离了官位就活不下去了,受不了门前冷落车马稀,在家就闲得发愁,发烦,发慌,甚至因此憋出了病,憋没了命。
还有些人,已经很有钱了,却还是拼命去赚更多的钱?这些人不管是贪钱、贪权、贪名,都是太过看重自己曾经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。舍不掉,放不下,忘不了,不懂得"知足常乐"的道理。辛苦一生,却连自己的后事都没安排好,也太痛苦了。
净空老法师开示:"执迷不悟,你才产生有苦的果报。"乐从哪里来?乐从觉悟来。你只要开悟,自然就离苦得乐,自己心光照自己路,看清这迷惑就会快乐。禅家常说:"供养百千诸佛,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。"无心道人是一个不被盛名所欺,不被财势名利所牵,不被环境色相所蒙蔽的人。这样一个无心道人,就是能忠于"真我",去实现自己,过成功快乐生活的人。
人生不离迷惑,但要时时觉醒。佛曰: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觉即成佛。一个人要从虚幻的色相中解脱出来,要从错误的价值观念中走出来,落落实实地生活,笃笃当当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,那时就有一种无比的充实感和快乐。这就是禅家们所说的:"无事于心,无心于事,虚而灵,空而妙"的真正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