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篇(十三) 一介书生勇 决战鄱阳湖
有声读物 | 明朝那些事儿 | 2008-08-31
01:25 》》》 忠节侯,文弱书生张子明
张子明给陈友谅的第一印象,是一个呆字,站在那里,手都不知往哪里放
这个人容易对付。
陈友谅开始给张子明做思想工作,从拉家常开始,到天下一统、民族大义等等等等,张子明只是不断的点头,到最后他也说烦了,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
和我合作,诱降洪都,你就能活,不合作,就死。
张子明连忙说,我合作,我合作。
于是,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,让他对城内喊话,让城里的人投降
张子明连声答应,走到城下,大声喊道:
“请大家坚守下去,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!”
陈友谅傻眼了,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,气急败坏,拿刀杀了张子明。
他这才明白,这个书生并不怕死,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,他还不能死
他还一直记得张子明临死前那嘲弄的眼神
更让他不安的是,从他的将领们的眼神中,看到的是对这个读书人的敬佩。
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居然会佩服这个人?
不对,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,拥有最强力量的人就可以决定一切,不是吗?
当我弱小的时候,那些比我强大的人肆无忌惮的欺辱我,现在我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力量,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该怕我,畏惧我,尊敬我!
那么为什么这个微不足道的读书人不怕死,不怕我呢?
陈友谅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怀疑。
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,陈友谅不明白这个道理,就如同徐寿辉不懂得陈友谅的生存方式一样。
张子明者,领兵千户也。洪都围久,内外隔绝,硃文正遣子明告急于应天。以东湖小渔舟从水关潜出,夜行昼止,半月始得达。太祖问友谅兵势。对曰:“兵虽盛,战斗死者不少。今江水日涸,贼巨舰将不利。援至可破也。”太祖谓子明:“归语而帅:坚守一月,吾自取之。”还至湖口,为友谅所获。令诱城中降,子明佯诺。至城下.大呼:“我张大舍。已见主上,令诸公坚守,救且至!”贼怒,攒槊杀之。追封忠节侯。
摘自: 明史 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
05:53 》》》 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
马渡江头苜蓿香,片云片雨渡潇湘。
东风吹醒英雄梦,不是咸阳是洛阳。
咸阳在陕西,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。渭水穿南,宗山亘北,山水俱阳,故称咸阳。它东邻省会西安,北与甘肃接壤,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,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路。
洛阳在河南,位于河南西部,是我国“七大古都”之一,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。
这首诗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《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》。
最后一句的结构有点类似“只把杭州作汴州”,武人作文,大概类此。
揣测太祖当时的心境,咸阳是秦都,代表的是太祖当时一统天下的雄心,洛阳是汉都,说明太祖当时实际兵力较陈友谅为弱,虽然陈兵鄱阳湖畔,但太祖对这一战的输赢胜败还没有底,一旦战败,则平定江南成为奢谈,势必不得不与陈友谅划江而治,数十年兵祸如楚汉相争。